南翔小笼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年1月20日 点击数: 作者:佚名


  日华轩糕团店店主黄明贤,生于咸丰二年(1852年),系杭州上四乡一个农家之子。同治元年(1861年)冬,太平军占领杭州后被收养,随军来到南翔。翌年,太平军撤退时,流浪在外,被送往育婴堂,后由日华轩糕团店黄老板收养,改名明贤。同治十一年,黄老板病死,遂继承日华轩产业,并将糕团店发展为兼营馒头、馄饨、面条的点心店。
  当时店里有个糕团师傅陈和,做出来的糕团既软糯,又甜而不腻,远近闻名,生意特好。有一次,有个老主顾对陈和说:“为什么不做点咸的买卖呢?”一句话让黄明贤和陈和开了窍。一个想扩大营业,一个要大显身手,于是两人合作研制新产品。考虑到南翔经济繁荣,百姓比较富裕;南翔又是个商业大镇,南来北往的商人比较多,他们都对饮食的要求比较高,要成功必须在“精”和“特”上下功夫。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皮薄、陷丰、汁多、味鲜、形美的南翔小笼。它和淮安的汤包相比,小巧玲珑形态美;和天津狗不理包子相比,皮薄,口味更适合南方人。
  老板对小笼的质量十分重视。每批馒头出笼先自行检验,如果一只馒头流出的汁水不满碟,则视为不合格,决不出售,因为赢得信誉,迅速成名。
  小笼一问世,就受到市民的青睐,人们根据它的制作特点加以命名,有的还延用至今。由于南翔小笼所用的面粉是不经过发酵的,所以俗称“紧酵馒头”;南翔小笼吃起来满口汤汁,故有“汤包”之称;因为它是用小笼格蒸的,人称“小笼”或者“小笼馒头”;还有人因为它的肉馅特别大,称它为“大肉馒头”或“大馒头”;清末,小笼传进上海,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馒头,遂称南翔馒头;直到20世纪60年代,上海市商业局广泛征求意见,考虑到它的诞生地和制作特色,正式命名为南翔小笼,并制定了南翔小笼的制作规格,做到产品标准化。
  正宗的南翔小笼有特定的工艺流程和规定的原料(面粉、猪肉)、规格:每斤面粉必须制作100只馒头,面粉不发酵,用清水和面,要揉得起劲发轫;肉馅精、肥适度,每只小笼馒头限重约三钱,一只馒头流出的鲜汁能淌满一小碟底;面皮薄,呈半透明状,外形像荸荠,要求有十几道裥纹;蒸的时候也有严格规定,少上半分钟,则馅汁未熟,多上半分钟,则馅汁干涸。除了鲜肉小笼外,还随一年四季变化在肉馅里加点鲜货,如初春笋尖末、初夏虾仁、秋天蟹粉等,其味道更加鲜美。
  吃南翔小笼,既是一种美食享受,也是一种技艺的欣赏。刚出笼的小笼馒头,油光闪亮、晶莹剔透,似明珠玉弹一般,放在笼格内像朵菊花,提起来是盏灯笼,这是水平,更是艺术。吃起来有个程式,“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吸汤“,即先咬个孔,把汁吸去,但是不能烫伤口舌,又不能把小笼的皮弄破,真是一绝。
  如今,南翔小笼已经遍及全国大中城市,甚至摆上国宴的餐桌,招待国宾。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及学者曹聚仁、史学家方诗铭等都对南翔小笼很感兴趣,留下不少有关南翔小笼的趣事和佳话。笑星周柏春、歌星莫文蔚、球星姚明等都爱吃南翔小笼。很多来沪旅游的华侨或外籍华人,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城隍庙“南翔馒头店”,有的特地来到小笼馒头的发源地南翔造访,了却小笼情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加拿大前总督纳蒂辛、前法国驻中国大使等都品尝过,他们盛赞南翔小笼既美又鲜。法国、德国、英国、以色列驻沪领事的家人相约来到南翔,拜师学艺,亲手制作南翔小笼。有的把南翔小笼制作的全过程录像,并要求买一批笼格回去学着做。
  改革开放后,随着速冻食品的兴起,南翔小笼已从手工制作走向流水线批量生产。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从1981年起,远销中国港澳、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凡有上海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南翔馒头店,外卖内销生意兴隆。据说,日本东京六本目,市民要吃一客南翔小笼需要排近3小时的队。当地的《中国旅游指南》之类书籍都把到上海品尝南翔小笼作为旅游的一项活动内容。南翔小笼已成海内外投资者竞相引进的著名品牌,以上海豫园“南翔馒头店”为例,2007年在香港铜锣湾开设了第四家境外分店。
  百年名品饮誉海内外。产品连年获得“中商部饮食业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华老字号”、“中国特产精品”、“日本速冻定点企业”等殊荣。2002年,南翔古猗园餐厅代表上海饮食业参加世界烹饪赛(中国菜)比赛,南翔小笼荣获金奖。“南翔小笼的制作工艺”已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申报成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