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重阳节去野外登高,这是我故乡嘉定封浜江桥一带乡民的传统习俗。此俗据有关史料记载,始于东汉即后汉光武帝刘秀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如《后汉书·方术列传下》和南梁人吴均著的《续齐谐记》中,就记载了有位叫费长房的仙人对他的弟子恒景说,九月九日他的家有灾难,如果他带了全家人,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这天,去野外登高便可消灾,恒景尊师嘱而为之,到了傍晚他回家一看,家中所养的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全都死了。全家人却因在野外登高而全部幸免于难。此事一经传出,民间便纷纷效仿而终成习俗。尔后人们便以登高可为自家消灾避祸驱邪致富,可摆脱自己的种种不幸,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了乡民们的生活理念。
文人墨客,社会贤达,绅士名流,大家望族,以重阳的登高可消灾避祸驱邪致富为题材的诗文,亦随之多了起来。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律直接以《登高》为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到新停浊酒杯。”另一篇《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高……”人们的登高观念在岁月的延续中,亦不断地深化和升华,即由开始的为己消灾避祸驱邪致富的陈腐理念,升华为主要观赏大自然的艳丽风光,从中得到美丽的享受,得以修身养性、强健体魄、陶冶情操、以致延年益寿。这同样从文人墨客以登高赏景为题材所创作的诗文中得到充分的佐证。如唐朝诗人崔曙的七言律诗《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高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孟浩然的五言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将自己的重阳节登高怀友,祈盼能与友人载酒相从,在秋高气爽的野外,登高共赏蓝天之白云,长空之雁阵,回归之乡民,停泊之渡船,如荠之远树,如月之江州……,在这美如仙境中共醉重阳节,心里发愁因是夜幕已起游兴难尽。诗人不择奇选异,只是遇景入咏,信手成诗,真是目摄千重美景,心印万般风韵,把多姿多彩的秋景作了真实生动的反映,由此可见人们此时的登高无疑主要是俯地赏美景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人们的登高理念有了质的飞跃,登高再也绝不是仅仅只为一家之幸、一己之利,而是借登高抒发远大抱负、喻志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为强国富民而敢于担当,奋斗终生,乃至不惜献身!并在不断地发扬光大。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是一首催人抛弃故步自封的浅见陋识,励人不断去开拓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又如宋代的王安石的七言律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立志要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公开发表的30多首诗词中,山几乎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从南国的武夷山、乌蒙山、井冈山、大娄山、庐山、九嶷山、白云山、钟山,到大西北的昆仑山、岷山、六盘山……以跃登高山喻志喻情、喻势喻胜,鼓舞人心、励人奋进的诗词,可谓是举不胜举,空前绝后!如《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将凌云志与井冈山融为一体来吟咏,使自己的雄心壮志、政治信仰建国抱负,如凌云高山而显得更加的崇高伟大而铁定。又如举世卓绝的万里长征翻越了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后,毛主席按捺不住长征胜利的激动与喜悦,挥笔写下《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再如《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掀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又是一幅多么生动而惊鬼神的鏖战场景!彰显了革命者何等的英伟、豪迈、气魄、刚毅、自信必胜;革命力量的何等磅礴、勇猛、勇往直前与所向披靡,共产党人和他领导的革命队伍,犹如巍然的大山雄屹在天地之间,为拯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彰明较著着何等的责任担当!连老天爷亦要赖它才能安稳太平!
啊、登高!让我们循轨历史前进的车轮、踏着时代强劲的旋律、向着心中的伟大目标、永不停息地奋力登高!登高!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