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见中国传统文化,24节气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近日,由南翔企业上海艾门韦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门韦思”)与河南广电联合制作的《不一样的中国节气》合集视频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选送,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分会场展映,视频展现了部分节气与甲骨文、小篆、神话、壁画、文物、古画等之间的关联,挖掘24节气的历史层积与精神内核。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划分为24等份,用以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用AI重构了古籍中的节气场景,让古人对自然的观察跃然屏上。”艾门韦思创始人黄楚杰介绍。在大阪世博会展播的这段近5分钟视频,通过AIGC技术复现中国文化精髓,展现了《齐民要术》《月令七十二候》等典籍中的农事智慧,结合出土文物中的节气符号,生成昆虫振翅、草木萌发等微观自然景象。黄楚杰表示,项目入选不仅因其文化价值,更契合当下AIGC技术的国际关注度。
据介绍,《不一样的中国节气》系列视频是艾门韦思与河南广电合作的文化项目,以“中国节气文化”为核心,通过AIGC技术复现古籍文献、历史传说及出土文物中的文化元素,将“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数字技术结合,打造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科技未来感的视听作品。视频完全采用AIGC技术重构内容,黄楚杰透露,每个视频时长在4-5分钟,由于河南广电对内容呈现的极致要求,倒逼团队在细节上不断突破,几乎每个视频都要修改近30稿。“比如节气中的昆虫、植物变化,或是古人与自然互动的场景,AI能快速且精准地呈现这些微妙的文化意象。”黄楚杰说。
目前,艾门韦思与河南卫视合作的24节气长片项目已进入后期,预计年底形成120分钟文化长片,进一步探索文化叙事的可能性。
在大阪世博会上进行文化输出,这也并非艾门韦思首次“出圈”。2024年,其制作的《AI我中华》短片以6000万播放量引爆全网;2025年央视网络春晚中,公司作为唯一AIGC供应商,承接7个节目制作,将AI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黄楚杰指出,AIGC大模型的底层技术进步,使画面细节、动态效果大幅提升。AIGC不是替代创作,而是让文化表达更精准、更国际。
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数字时代,艾门韦思在文化传播领域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这家成立于2023年的年轻公司,成为央视、河南卫视等主流媒体的文化合作伙伴,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我们成立这家公司的初衷,就是希望用全新的科技基因,打破传统行业的惯性思维。”黄楚杰在采访中坦言。
艾门韦思所在的南翔元谷,是一个产业集聚发展区,重点聚焦AIGC关键技术、应用中间层以及元宇宙创新服务领域。目前,南翔元谷已吸引近30家AI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以AI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黄楚杰表示,在AI的实践中,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我们希望通过算法与像素,让中国文化成为全球观众可触摸、可共鸣的数字记忆。未来,艾门韦思将继续深耕AIGC领域,在文化保护、教育科普、城市记忆等方向拓展应用,让中国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