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开心,年夜饭好吃得不得了,在养老院的生活真是惬意!”1月16日中午,南翔镇永乐养老院为老人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开心地聚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佳肴一边拉着家常。对于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前往食堂用餐的老人,工作人员将饭菜送至他们手中。
近年来,南翔镇努力提升为老服务内涵,不断加快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满足养老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让老人安享老年生活。在33.4平方公里的南翔镇内,生活着近20万人口。户籍人口超过30%的老龄化,部分老社区甚至高达60%以上的老龄化,给南翔直接提出了“养老”的民生考题。
什么才是最好回答?或许从“一餐饭、一张床、一本书”所共同勾画出的15分钟养老圈内,你能找到南翔老人的“幸福圈”。
一餐饭的“有求必应”
炊烟升、饭香飘……对于南翔镇永丰村村民顾老伯来说,这曾是记忆中的最熟悉的场景。不过随着农户集中上楼的到来,这样的生活只能停留在记忆里了。儿女不在身边,自从老伴去世后,独自居住的他常常三餐变两餐。直到村民组长告诉他可以享受“小美爱心餐”,他一开始还不太相信:只要10元不到,就能享受一顿热腾腾的美味午餐,还有志愿者送上门。
事实上,“小美爱心餐”脱胎于2008年南翔镇就已经实行的老年人助餐服务,2017年,通过提质增能,采用“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由专业化的企业来负责配送“小美爱心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则由村、社区志愿者负责配送,供餐的质量与速度明显提升。
“每周五,志愿者们会给我看下周菜单,保证不重样。”和顾老伯一样,每天约有650位老人享受着一餐饭的助餐服务,占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4.52%。副镇长余群告诉记者,这些志愿者多是生活在同一片社区的热心人,甚至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到最后放心将家门钥匙留给了志愿者。
除了这送上门的一餐饭,在顾老伯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嵌入式的养老服务设施。比如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等——“跑得动的老人我们欢迎他们走出家门,到这些地方交些好朋友;跑不动的老人我们可以提供一餐饭、一张床,需求不同的老人,都能找到最贴近需求的服务方式。”镇党委书记严健明如此表示。
37个助餐点,就在老百姓的家门口。除了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城区,哪怕是散居在8个行政村的2800户农户,也能在附近找到助餐服务点。
“这些村民组最远的与宝山顾村交界,最小的行政村静华村只有8家农户,但老人‘只要申请、保证提供’是我们的原则,”余群这样表示。
一张床的“复合渠道”
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
“嵌入式的社区养老是上海力推的养老主流模式,但对于基层政府来说,依然要为辖区老人提供更为多元的养老服务菜单,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雪芬看来,解决机构一张床的问题,只是南翔基础性养老服务的托底保障。
南翔福利院与永乐养老院是镇级机构养老服务的两根支柱,核定床位共计780张。“以前的老人总觉得有孩子不能住养老院,而如今不少老人对养老院不再排斥,反而显得床位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在南翔镇2020年的规划中,将启动养老院的增能,计划投入1亿元新建两幢住养楼和一幢综合楼,建成后将提供280张养老床位。
除了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以外,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居住在家中,生活在村或社区,空巢、独居、高龄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近年来,南翔镇为老服务把更多关注点和发力点,放在“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方面。
2019年4月,位于南翔镇鹤槎路的“康养社”社区医养服务综合体揭牌,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毗邻设置,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这种集健康保健、养老照护、志愿者服务为一体的健康养老新模式,将辐射永丰村、永乐村、东园社区和华猗社区等多个村居,也给老百姓的养老生活多提供了一种可能。
就像机器用久了难免小毛小病,老人的身体机能也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时候,老有所医就显得格外重要。“康养社”正是这种思路下的一种积极补充。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盛飞介绍说,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康养社”将打通“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康养社”的建设,推进了社区医疗和社区养老深度融合,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问题,同时缓解了机构养老供不应求的矛盾,受到了老年朋友们的普遍欢迎。2019年10月,南翔镇东社区“康养社”已开启试运行。2020年,新丰村“康养社”将于下半年对外试运行。吴雪芬表示,南翔还将结合政府和社会多方面资源,推进“康养社”2.0版、3.0版建设,进一步完善“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足不出社区就能“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一本书的“多姿多彩”
无论是一餐饭,还是一张床,从人的需求论出发,都还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还可以找到实实在在的抓手。可对老年人来说,晚年生活幸福不幸福,精神世界是否满足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南翔镇老年学校校长丁雪峰这两年来主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和南翔老人的精神生活打交道,老年学校就是他挥毫泼墨的大舞台。
“划间教室、请位老师、开个课程,这可能是很多老年学校的模板化操作。”在丁雪峰的理念里,老年学校场地有限、师资有限,如果按照传统思路,受益的始终只能是一部分老人。所以在他的办学理念中,始终将老年学校视作为孵化器——老人通过课程习得知识与本领,找到志同道合的老伙伴,共同坚持某项技能的学习,回归到社区带动更多同龄人。“在这个过程里,老人们从自我完善走向自我实现。”
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位零起点钢琴爱好者。从不识五线谱,到自如弹奏“爱的祈祷”,这些老人结束了一年的课程学习后,想继续深造。“老年学校课程是免费公益的,同类课程一年为期结束不再续报,目的是让更多老人能够坐进课堂。但如果你们能够坚持学习,没有场地和器材的话,我来给你们协调。”两年多来,这个由钢琴初级班学员和社区爱好者蜕变而来的钢琴沙龙已经成为社区里小有名气的文艺团体,每每活动都能有几十名老人济济一堂。
老年学校的教育主管朱惠珍老师告诉记者,老龄化程度居高不下的同时,说明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变长,在如此漫长的老年时光里,活出一个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很重要,而因兴趣而集结的“朋友圈”能给人很大的精神支持。南华社区的书画工作室、德华社区的网上冲浪、摄影沙龙、老年学校的翔韵诗社……这一个个由社区老人主动发起、自我管理、良性运转的文体团队让人们看到:南翔老人的晚年生活可以如此多姿多彩。